不少痛风患者在痛风的诊疗方面存在错误认知,错误的认知可能影响疾病诊治,耽误痛风病情控制甚至导致痛风病情恶化。针对痛风诊治出现的常见误区,李天旺主任逐一进行了讲解。
痛风误区一:痛风不痛了,不用再处理?
“治疗痛风,目标要精准,别看走眼。”李天旺主任说明,痛只是疾病症状之一。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了直观明显的感受,但治疗痛风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。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,是痛风治疗的核心所在,所以即便已无疼痛发作,也应该继续坚持将学尿酸水平维持在达标范围。
痛风误区二:痛风导致关节痛,吃止痛药即可?
处理痛风的目标不仅是“止痛”,李天旺主任再次强调。痛风带来的损害主要不是疼痛引起的,而是不正常的血尿酸水平引起的。所以治疗痛风,不仅要尽可能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,防止出现再次发作,同时更重要的是使用合适的手段进行降尿酸治疗。
痛风误区三:痛风长期治疗,药物副作用明显?
部分患者确实存在这样的担忧,担心长期用药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。李主任讲解,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,身为医生同样会关注药物的副作用,根据病人身体不同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。其实,治疗痛风的大部分药物安全性是很好地,主要方案选择得当,并能配合做好必要的跟踪复查,一般并不至于出现太严重的不良反应。
痛风误区四:痛风石“顽固”,治疗或是无用功?
在部分病人的眼中,痛风石的存在如“石头”般顽固难除。漫长的治疗过程消磨了病患的信心,他们逐渐变得灰心丧气。提到痛风石的治疗,李天旺肯定了“痛风病情可逆转”这一事实。当血尿酸持续稳定在达标范围内,痛风石有可能会逐渐溶解变小甚至完全消失。李天旺主任主编的《治好痛风并不难》一书中就提到“只要功夫深,痛风石也可消失”。书中描述了他的一位患者,2017年1月就诊于时左足多发痛风石,本着对医生的信任,定期复诊,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,至2018年1月时,痛风石已完全消失。